您好,欢迎来到鼎商环保网!

扫码关注

养殖污水处理设备

地埋污水处理设备

鼎商环保网
微信扫码关注

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

作者:投稿用户/ 更新时间:2025-11-09/ 点击量:365
内容摘要: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1、土壤温度传感器概述土壤温度(水分)传感器,又名:土壤墒情仪,土壤墒情传感器,主要用来测量土壤中的温度、水分。土壤温度(水分)传感器就是测量土壤不同深度节点的仪器。一些土壤水分(温度)传感器能同时测量土壤的水分含量、土壤温度及土壤中总盐分含量三个参数。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

1、土壤温度传感器概述

土壤温度(水分)传感器,又名:土壤墒情仪,土壤墒情传感器,主要用来测量土壤中的温度、水分。土壤温度(水分)传感器就是测量土壤不同深度节点的仪器。一些土壤水分(温度)传感器能同时测量土壤的水分含量、土壤温度及土壤中总盐分含量三个参数。

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

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

2、土壤温度传感器用途

A.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

与气温相比,对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影响,土壤温度要直接得多。作物的种子必须在适宜的土壤温度范围内才萌发。但是,土壤温度随地形、土壤水分、耕作条件、天气及作物覆盖等影响而变化。

B.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速度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土壤温度越高,作物的生长发育越快。一年内某时段出现低温或高温,常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过高的土壤温度使植物根系组织常加速成熟,根系木质化的部位几乎达到

,降低了根表面的吸收效率。土壤温度低,作物根系吸水缓慢,当气候条件适于蒸腾时,植株地上部分常呈现脱水或缺水。土壤温度过低,常使冬作物的分孽节或根系产生

,强低温延续的时间长短和降温及冻融的速度都影响到冻害的程度。

C.作物

冰冻

在秋冬季节,必须在作物块茎能经受的低温度之前进行收获,比如:当土壤温度在-1-2℃时,马铃薯块茎就会被冻死。

例子:一般耐寒的谷类作物,种子萌发的平均土温为1-5℃;喜温作物为8-10℃。一般作物的根系在土壤温度2-4℃时开始生长,在10℃以上根系生长比较活跃,超过35℃时根系生长受到阻碍。冬麦在12-16℃时生长良好,玉米、棉花等为25℃左右,豆科作物的根系在22-26℃生长良好;马铃薯块茎成熟期30天内,15-27℃是块茎形成的合适土壤温度。

在O-40℃之间,

的流动随升温而加速。在20-30℃的范围内,温度升高能促进

的输送。温度过低,影响营养物质的输送率,阻碍作物生长。在O-35℃范围内,温度升高能促进呼吸,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小,所以低温有利于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积累。适宜的土壤温度还能促进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例子:

苗期,地上部分生长适宜的土壤温度为20-24℃,后期为12-16℃,8℃以下或32℃以上很少抽穗;

生长适宜的土壤温度要低一些,24℃以上能抽穗,但不能成熟。间接影响土壤温度影响环境条件中的其他因子,从而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大多数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要求有15-45℃的温度条件。超出这个范围(过低或过高),微生物的活动就会受到抑制。土温对土壤的腐殖化过程、矿质化过程以及植物的养分供应等都有很大意义。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也受土温的影响,南方高温地区,有机质分解快;北方温寒地区,则分解慢,土壤中的养料和碳化

远比南方要长。所以在高温的南方应加强有机质的累积,而在较寒冷的北方则应侧重于加速有机质的分解,以释放养分。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与温度的关系很大,热带地区温度高,有机质分解快;

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其所含养料周转期远比南方长。所以,在南方,调节土壤的有机质偏重于加强有机质的积累,而在寒冷地区则更多的侧重于加速有机质的分解以释放养分。在南方水田中,早春使用大量的

后,由于春后气温和土温的升高,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相当迅速,加之地表水膜已隔绝了大气与土壤之间的气体交换,如果土壤中地下水位又高,土体内所蔽蓄的空气本来就不多,这就已造成缺氧条件,特别是在大量使用新鲜绿肥或未腐熟肥的情况下,由于肥量的迅速分解耗尽了氧气,就更造成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急剧下降,产生H2S和过多的Fe2+、Mn2+离子,引起有机酸的积累造成对水稻根系的

,抑制其吸收养分的机能。旱地土壤中有利于硝化过程的土壤温度是27℃~32℃。在冰冻土壤中,硝化作用几乎出停顿对状态;在-1℃~4℃时,土壤中开始有硝化作用,但反应非常缓慢,其硝化速率仅相当于25℃时的1%~10%,随着温度的升高,

渐趋活跃,10℃、15℃、20℃时的硝代速度相应为25℃的20%、50%、80%。由土温引起的土壤N素供应商的季节性差异,是制定施肥制度的一个重要依据。

土壤P素的季节性变化较为复杂。

中暖季里土壤P素有效性增加,主要由于土壤渍水后,

在还原条件逐渐变为可利用态的缘故。彭干涛等(1980)在江苏宜兴的定位观察表明,6种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上,不同季节土壤

P量的差异,并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并发现土壤速效P量并不受季节温度变化的影响。他们认为,温度对植物P素营养的影响,可能是根系吸收P素受温度影响较大缘故。根据

等研究,铁铝胶体结合的P要在30℃左右才能活化,一般夏季气温高时,土壤中的P活性大;冬季气温低时,土壤中的P活性小。万兆良(1981)的实验表明,土温对P的固定似有一定影响,紫色土和山地

等6种不同土壤中,土温由10℃~15℃上升到30℃,P32固定量减少20%~70%。

温度是影响土壤中K素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温度的变化影响到土壤中K的固定和释放,影响到K+在土壤中的扩散过程和粘土矿物对K+的选择吸收。温度对土壤中K+的影响是多方面的。Ching和Barber曾经研究过温度对土壤中K+扩散过程的影响,发现K+的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Feigenbaun和Shainberg发现提高温度可以增加土壤中缓效K的释放速率。Sparks和Liebhardt研究了温度对土壤中K+平衡过程的影响,发现升高温度增加土壤对K+的选择吸附。

等(1992)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供K能力增加,缓冲性能下降。本项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可以改变土壤K素的Q/I关系,升高温度增加了土壤溶液中K+的活度,提高了土壤的K能力。可见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中K素动态变化和土壤供K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经常发生早春低温

的地区,温度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

土壤温度对于土壤介质的性质影响较大,对于土壤电导尤为明显。李成保和毛就庚(1989)以砖

、赤红壤、红壤、黄

、滨海

、内陆盐土和

盐土为试材,用

性温度传感器,测出不同土壤处理及其

与温度的回归统计数据。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土壤电导率与温度的相关系数α为0.960~0.999,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土壤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升高1℃所引起的电导率的变化量(“电导温度变率”)是因土壤介质而异,顺序为:盐土>;黄棕壤>;可变电荷土壤。不同土壤之间电导温度变率的顺序为:滨海盐土>;内陆盐土>;苏打盐土>;黄棕壤>;砖红壤>;红壤>赤红壤。

土温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土温升高时,土壤水的粘滞度和

下降,土壤水的渗透系数随之增加,土温25℃时水的渗透系数为0℃的2倍。土壤水分的自由能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张一平等(1990)以陕西省红油土、垆土、黑垆土为供试土样,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土壤

具有明显的影响,3种土壤皆呈现随温度升高土壤水

降低的特点。在测定的含水量范围内,温度与吸水力之间呈现极显著的

,相关系数(r)在-0.9906~0.9990(n=5)。这是由于温度升高时,水的粘滞度和表面张力降低所致。在等吸力时,温度高者,含水量则较低。

土壤温度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极其明显。大多数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要求温度为15℃~45℃。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微生物活动能力越强。土温过低或过高,超出这一温度范围,则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到土壤的腐殖或矿质化过程,影响到各种养分的形态转化,也就影响到植物的养分供应。例如,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在土温28℃~30℃时为活跃,如土温过低,往往由于硝化作用极其微弱,而使作物的N素养分供应不足。土壤温度达到52℃时,硝化作用停止。

土壤温度越高,土壤水的移动越频繁,土壤中的气态水就较多;土壤温度低时,土壤水的移动近于停止。土壤水常转化为固态水。作物在一定的生育阶段,适应不了过高的土壤温度,需要降低土壤温度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土壤温度低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矛盾,采取垄作,可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和减少反射。垄作的昼夜平均土壤温度可高于平作;深耕松土,增加土壤中的孔隙,改善土壤底层的通气透水状况,也可提高土壤的吸热和增温、保温能力;适时、适量进行冬灌,使土壤含水量大,散热缓慢,土壤温度变化比干燥土壤缓慢,可保护冬作物安全越冬。

3、土壤温度传感器应用领域

土壤温度(水分)传感器广泛使用于气象、环境、农业、林业、水利、电力、科研等需求丈量土壤温度(水分)的领域。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文网址:https://www.huanbaojx.cn/hybz/13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