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余奥氏体
零件淬火后总会或多或少的留有一些未转化的残留奥氏体。过多的残留奥氏体对零件的使用寿命和硬度不利,残余奥氏体,会造成软点和尺寸的不稳定性,但适量的残留奥氏体可以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残留奥氏体来控制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以达到预期效果。

残余奥氏体(什么时候有残余奥氏体)
(1)滚动轴承要求有良好的耐磨性、高的滚动疲劳强度和好的尺寸精度稳定性,在常用应力水平下残留奥氏体对疲劳寿命影响不大。实际生产中轴承钢淬火后,一般不经过冷处理。
(2)齿轮一般也不需冷处理。残留奥氏体有利于其疲劳寿命的增加。
(3)对工具钢,残留奥氏体可增加耐冲击性。对于切削工具,残留奥氏体降低硬度使切削性能变坏。对钻头、丝锥等主要承受扭转应力的工具,适量的残留奥氏体是有利的。对压力加工的模具钢,尤其冲头适量的残留奥氏体是有益的。残留奥氏体相对于马氏体来说,残留奥氏体似海绵,可缓冲冲击,提高韧性,提高表面接触疲劳强度,延长冲头使用寿命。
什么时候有残余奥氏体
由于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均不受腐蚀,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都呈白色,若不仔细观察,很多时候也是容易产生混淆的。但是,掌握到方法,区分这两种区别也是很容易的。常用的2种方法如下所示:
1、从组织形态上区分
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共同存在于显微组织中,一般是亚共析钢淬火件。亚共析钢淬火件中存在的铁素体大致有三种形态:多角状未溶铁素体、块状先共析铁素体和网状或半网状先共析铁素体,颜色都较白亮。多角状和块状铁素体具有明显的边界,往往存在于马氏体针叶夹角的空白区域内,微调聚焦会发现白色相与马氏体相在同一个平面上。网状或半网状铁素体沿原奥氏体晶界分布,比较细。
残余奥氏体没有明显的边界线,其形状随马氏体针叶分布的形状而变化。亚共析钢淬火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一般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与淬后针状马氏体有机结合,所以颜色比铁素体稍暗,常能隐约看到针状马氏体浮凸的现象。
残余奥氏体形成的原因
先回忆一下铁碳合金相图
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残余奥氏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特征:奥氏体是一般钢在高温下的组织,其存在有一定的温度和成分范围。有些淬火钢能使部分奥氏体保留到室温,这种奥氏体称残留奥氏体。奥氏体一般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组成,残余奥氏体,晶粒内有孪晶。在加热转变刚刚结束时的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晶粒边界呈不规则的弧形。经过一段时间加热或保温,晶粒将长大,晶粒边界可趋向平直化。铁碳相图中奥氏体是高温相,存在于临界点A1温度以上,是珠光体逆共析转变而成。当钢中加入足够多的扩大奥氏体相区的化学元素时,Ni,Mn等,则可使奥氏体稳定在室温,残余奥氏体,如奥氏体钢。
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