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释放器
市场上出售消除静电“神器”

静电释放器(静电放电发生器)
是否真的管用?
近日,静电释放器,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
有市民提出这些疑问
相关专家进行解答
快来看看
防静电洗衣液、除静电“香水”,从几元到几百元价格不等的消除静电的各种手环,不少市民被烦人的静电电得无所适从。静电是如何产生的?市场上出售的各种消除静电“神器”工作原理是什么?究竟有没有效果?日前,长江日报记者针对市民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的这些疑问,采访了相关专家。网售五花八门的消静电“神器”靠谱吗?“静电实在太可怕了。我都有心理阴影了!”17日,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天干物燥,每年冬天对于她来说都是一场折磨。折磨陈女士的,是无形敌人——静电。“这东西来无影去无踪。”陈女士说,上下班时,不论是拉门还是开车门,冷不丁就被电一下。这种滋味难以名状。“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消除静电?”陈女士在各种网购平台展开搜索。可面对价格不等,都号称能消除静电的各种“神器”,她犯了“选择恐惧症”。18日,记者上网搜索,发现各种静电消除商品销售火爆。既有号称能长时间消除静电的洗衣液和柔顺剂,也号称喷一喷能管168小时的“香水”;尤其是各种号称能除静电的手环,售价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记者咨询商家,这些手环有些内置芯片,号称能全自动消除静电,售价高达298元。有些不用充电,有些则还需要充电。“每次触碰一下,就会看到手环亮红灯。确实一分钱一分货!”有网友点评。“这玩意其实就是‘智商税’!”记者注意到,也有网友称手环使用效果不佳。静电带来的麻烦不少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陈志宏介绍,人体静电主要由于人体表面两种或多种介电系数不同的物质,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正负电荷转移和积累,包括在人体行走、穿脱衣物、从椅子上起立等过程中的人体皮肤、秋衣、毛衣、袜子、鞋子之间的摩擦等。即便是人体表面与干燥空气的摩擦都会产生静电。从生活和生产两方面,静电产生危害。首先,人体静电过高会对人们外形以及舒适度产生影响,它可使衣物紧紧吸附在皮肤上,降低舒适度,也可能使头发竖起来,“怒发冲冠”影响形象产生尴尬;其次,人体静电过高,在接触金属物体时,会产生严重的电荷转移,产生静电放电现象,使人产生痛感。特别是在低温干燥的冬天,静电积累严重,会产生更严重静电放电现象。陈教授表示,人体静电过高,社交活动握手或靠近时,由于双方电势差,也会产生静电放电现象;甚至会因变化电场产生电磁干扰,会对周围精密电子设备产生干扰。在电荷积累、放电循环过程中,还可能对人体内置诸如心脏起搏器等精密医学设备产生干扰。秋冬为何容易“触电”?“静电随时随地都能产生,只不过秋冬感受明显罢了!”陈教授介绍,冬天容易产生静电,主要在于湿度影响。陈教授指出,研究表明,湿度越低,产生静电电压越大。其原因在于天干物燥,人体与衣物产生的静电,容易在人体累计不容易释放。此时,如果手指局部触碰金属物体,容易产生尖端放电现象。在人体行走实验中,当衣服、鞋子和地板均相同时,在45%相对湿度下产生的静电电压比75%湿度下产生的静电电压高20V以上。有研究表明,人体产生静电电压可达几千伏甚至几万伏,但释放静电除带来短暂的痛麻感觉外,之所以未对人体造成根本伤害,是因其持续时间太短,只有几毫秒。没有持续电流,就无法造成类似交流的触电事故。市面上各种“神器”是否靠谱?陈教授表示,消除静电,根本在于降低和消除静电产生的环境和成因。譬如,在秋冬季,多喝水,勤洗手,多穿棉质的衣物,减少静电,让人体积累的电荷及时释放出去。对于市面上各种防静电的手环,陈教授指出:其基本原理为静电导走、泄放,或采用相反电荷进行中和。防静电的喷雾、香水等产品,其原理是通过喷洒液态物质并使之吸附在物体表面,改变衣物、人体表面介电系数,降低摩擦产生的电荷转移,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降低静电电压。但问题在于,随着喷雾消失,静电电压会快速升高,并不能起到泄放静电电荷的根本作用。他指出,有些无线防静电手环可能会局部改变人体静电荷的分布、产生少量的电荷中和,但起不到太好的泄放人体静电荷作用,静电依然会不断积累,效果较差。专家给出这些防静电小妙招如何简单方便又实惠地解决静电问题?陈教授建议,可在工作场所、家中安装接地防静电球,可有效泄放绝大部分静电电荷;或者在入门时用水洗手、洗脸,让静电荷导入水流中,避免静电电击现象(也可保持手部一直润湿);或者可穿戴有线防静电手环(接地)也可防止静电积累;或者避免尖端接触,如避免拿着尖锐金属去接触另外一个金属。他建议,市民可注意控制空气湿度,在屋内设置加湿器,将空气湿度控制在50%—80%,静电电荷可得到适当的抑制。大地相当于一个电容无穷大的电容器,因此可采用接地静电工作台、有线静电手环等劳保用品,将静电泄放,这种产品通常价格较低,效果不错。对于普通消费者,陈教授建议采购价格低廉的劳保用品——有线静电手环。摸摸加油站这个装置可除静电
静电放电发生器
■防静电笔■防静电手环防静电喷雾寒潮来袭,静电释放器,气温骤降,市民纷纷穿上毛衣、毛呢大衣。随之而来的是,不少人遭遇静电困扰。微弱的刺痛感不仅让人身体不适,还影响人们日常交际。近期,晚报市民热线5589999接到许多市民读者来电,咨询网上“防静电神器”是否有用。记者从网上购买了3款较为常见的防静电产品进行体验,发现使用效果存在差异。文/记者张诗王颖达图/王颖达用户体验起效时间差异大部分产品效果平平记者在某购物平台搜索“防静电神器”,按照销量,静电释放器,购买了防静电手环、防静电喷雾和防静电笔3款不同形式的产品,邀请体验者进行试用。这些产品的售价从5元到30元不等。其中,手环产品在宣传页面中提到,佩戴一至两周后可以改善静电频发的状况,静电严重的可能需要三至四周,效果因人而异。其他两款产品都宣称能够即刻起效。市民周女士经常受到静电的困扰。她进行试用体验,佩戴手环一天。“发生静电的情况好像没那么频繁,但也不是没有。”她说,佩戴手环后,洗完手忘了涂护手霜,手碰到毛衣时仍有静电产生。由于该产品需要一定佩戴时间且佩戴效果存在不确定性,她将持续佩戴一段时间再做观察。市民许女士试用体验了防静电喷雾,将喷雾喷涂于衣物上。按照产品的宣传介绍,喷1次可以在接下来的168小时(7天)防止静电产生。她说,自己平日上下车容易遇到静电,在测试的半天时间里确实没有感受到静电。许女士介绍,喷洒了喷雾的衣服,在同样的摩擦条件下,产生的静电确实有减少,但效果平平,要想效果明显就得大面积喷洒,可这显然不现实,因为谁也不愿在寒冬里围着湿围巾、穿着湿衣服。市民林小姐试用体验了防静电笔。据商家介绍,该产品主要是移除汽车门把手上的静电。实际测试时确实有效果。因此她将该产品放在了自己的汽车钥匙串上。专业说法手环宣传是广告噱头防静电笔根本没必要买厦门市第十一中学物理老师廖燕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自己对三种产品的看法:静电是两种不同物质摩擦产生的核外电子发生转移,与人体内的电子没有关系。防静电手环宣传的“通过含有负离子能量元素的硅胶,调节人体电流正负比例,从而消除静电”的说法,是一种广告噱头。防静电喷雾相当于通过喷雾将电荷导走,有一定的防静电效果。防静电笔的原理是通过导体先接触物体,将电荷导走,当手去接触物体时,就能防止触电。因此,生活中只要是导体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没有必要专门购买带有特殊导电材料的产品。小贴士静电如何产生?为什么总在冬季频发?据了解,静电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它是物体表面电荷的积累,在正常状况下,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因此并不带电。但是一旦有外力因素导致电子脱离轨道,那么便会造成电子分布的不平衡。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空气愈加干燥,人们穿着多层衣服,产生了更多摩擦机会(皮肤与衣服、衣服与衣服之间),也就更容易产生静电。如何防止静电产生?这些小窍门很有用空气干燥是静电产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智浩建议,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空气湿度,防止静电产生。例如,在室内使用加湿器,或用湿布擦抹物体。同时,可以避免穿羊毛衣、化纤等材质的衣物,改穿纯棉材质的衣物,就不太容易产生静电。此外,冬天脱衣服后,用手轻轻摸一下墙壁,可将体内累积的电荷释放出去,摸门把手或手龙头之前也可如此;洗衣服时,加入一点柔顺剂,可减少静电产生。厦门市第十一中学物理老师廖燕提醒,大家前往加油站等特殊场所时,需要当心静电危害。因为油品在运输分装及调和的过程中,极易产生静电并发生积聚,成为火灾和爆炸的潜在隐患。大家在加油时,可以通过触碰加油机上的金属键盘或者静电释放器消除静电,也可洗手或在墙壁上摸一下、将手贴合在金属车身上,消除静电。延伸阅读静电可致心脏不适?医生称未有相关病例有种说法认为,静电干扰可能会改变人体内的电位差,影响人体脏器特别是心脏的正常工作,有可能引起心律异常和心脏早搏。对此,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智浩表示,静电产生后,会让人有瞬间刺痛感等不适,但他十几年的临床经验还未遇到因为静电而导致心脏不适的案例,也没有发现因为静电而就诊的病人,因此无法证实这种说法的科学性。
静电释放器工作原理
汽车静电是指,车体在干燥的环境中与尘埃摩擦易产生静电在作怪,有四大产生汽车静电的原因,第1是纤维织物,特别是化纤产品的摩擦,第二是汽车内的装饰物在汽车高速行驶时与空气摩擦也能产生静电,第三是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随着各种动作发生摩擦也会产生静电,第四是有的汽车表面本身就容易产生静电。
车内饰品尽可能减少减少化纤织物
首先尽量穿纯棉的衣物,因为纯棉衣服不容易产生静电,或者使用一些衣物柔顺剂,可以减少部分静电产生,棉底鞋接地能力比胶底的好很多,也可以帮助释放掉身体上的静电。
增加车内空气湿度
可以在车内使用加湿器,增加车内的空气湿度,避免静电产生,在仪表台铺湿毛巾,用一块湿毛巾铺在仪表台上,利用阳光的照射使得毛巾内的水分迅速蒸发,从而提高车内的湿度,静电释放器,减少静电产生的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