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鼎商环保网!

扫码关注

养殖污水处理设备

地埋污水处理设备

鼎商环保网
微信扫码关注

纳米零价铁(纳米零价铁是什么)

作者:投稿用户     更新时间:2025-11-09     热度:259
内容摘要:纳米零价铁(纳米零价铁是什么)所谓零价纳米铁,是指三维尺度中至少有一维处于1~100nm范围且以零价铁为主要成分的纳米材料。纳米铁拥有独特的“核壳”纳米结构,具备吸附、氧化/还原、沉淀等多种污染物作用机制,

大家好,纳米零价铁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纳米零价铁是什么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纳米零价铁和纳米零价铁是什么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主要内容一览

纳米零价铁(纳米零价铁是什么)

纳米零价铁(纳米零价铁是什么)

1纳米零价铁处理全氟化合物的原理

硫酸根自由基的作用。纳米零价铁处理全氟化合物的原理是去除机理得知,PFOS的去除主要是因为活性炭的吸附及硫酸根自由基的作用。炭基纳米零价铁/二价铁协助自由基去除全氟化合物效能及机制。

纳米零价铁(纳米零价铁是什么)

纳米零价铁(纳米零价铁是什么)

2如何降低导电水凝胶细胞毒性

通过席夫碱反应可以降低导电水凝胶细胞毒性。根据查询相关资料,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得多巴胺分散的纳米零价铁,再将纳米零价铁加入含羰基的天然生物大分子溶液与壳聚糖溶液均匀混合,通过席夫碱反应修复全降解导电水凝胶,避免了传统交联剂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

3硫化零价铁是用什么硫

六溴环十二烷(HBCD)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添加型环烷烃类溴代阻燃剂,主要应用于聚苯乙烯泡沫、纺织品、电缆线和电子产品的阻燃。随着HBCD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人们已经在各种环境介质中(包括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生物体以及母乳等)频繁地检测出高浓度的HBCD。HBCD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生物毒性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特征,在2013年5月被列入《关于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A中,成为新增受控POPs。因此,亟需发展高效控制和治理HBCD污染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纳米硫化零价铁是一种硫化物包裹零价铁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强还原性和水稳定性,已被报道可以有效去除重金属、放射性元素以及氯代有机溶剂等多种污染物。然而,关于纳米硫化零价铁是否能还原转化各种POPs(如HBCD)并不清楚。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丹在导师彭平安和钟音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纳米硫化零价铁对HBCD的还原转化效率和机制。研究系统比较了纳米硫化零价铁和三种典型还原剂(即纳米零价铁、硫化亚铁、硫离子)还原转化HBCD的动力学及转化途径。结果显示,纳米硫化零价铁对HBCD及其三种同分异构体的还原去除速率显著高于三种典型还原剂(图1)。特别地,α-HBCD的结构对称、稳定性强、难降解,容易在环境和生物样品中富集,但纳米硫化零价铁对α-HBCD的转化速率是其它三种还原剂转化α-HBCD的速率的2-15倍。HBCD在纳米硫化零价铁作用下能发生双溴消除反应(图2),逐步转化成为四溴环十二烷碳一烯(TBCDe)和二溴环十二碳二烯(DBCDi)。通过对反应前后纳米硫化零价铁固体表面特征分析,揭示了纳米硫化零价铁表面的FeS不仅能作为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还能直接参与HBCD的还原转化,进一步促进HBCD的去除。研究还系统分析了各种环境因子对纳米硫化零价铁还原转化HBCD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将纳米硫化零价铁应用于受HBCD等POPs污染的厌氧环境的实际修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Water Research上,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 41120134006, 41473107和41103056)的资助。

论文信息:Li, D., Zhu, X., Zhong, Y.*, Huang, W., Peng, P. A. (2017). Abiotic transformation of hexabromocyclododecane by sulfidated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kinetics,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ater Research, 121, 140-149.

4亚微米级磁铁矿的发现借住了什么工具

磁铁矿通常涉及古磁场以及地外生命等重大科学问题,因而在行星科学领域备受关注。月球表面极端的还原环境使得月壤中的铁元素以二价铁离子(Fe2+)和零价铁(Fe)为主。阿波罗时代仅有少量的三价铁离子(Fe3+)及其赋存矿物被直接探测到。随着样品分析与遥感探测技术的提升,大量数据指示了月表Fe3+的分布,同时,对阿波罗月球样品的进一步分析也确认了月表存在磁铁矿和玻璃质等含Fe3+的物质,而这些Fe3+通常被解释为诸如碳质球粒陨石、彗星以及地球风等外源C-H-O流体的氧化作用,尤其对于月球原生磁铁矿的形成机制以及分布特征尚不明确。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针对嫦娥五号表取月壤粉末中的硫化物颗粒开展深入细致的原位微区分析,首次证实了月壤中存在撞击成因亚微米级磁铁矿的存在。研究证据表明,月球表面的硫化物在撞击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气液反应,使得溶解进入硫化物的FeO通过共析反应生成亚微米级的磁铁矿以及单质金属铁。撞击成因亚微米级磁铁矿的发现与证实,为学术界关于月壤中可能广泛存在原生磁铁矿的猜测提供了直接证据,并可为月球表面磁异常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实验验证与理论支撑。

铁元素是记录太阳系氧化还原环境的重要元素。月球普遍被认为是极度还原的,当前关于月球样品中铁元素的还原行为研究颇为深入,月壤中广泛分布的太空风化成因纳米金属铁是对月表极端还原条件的证明(Pieters and Noble,2016)。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提升,有学者在月球样品中陆续观察到含Fe3+的物质(如磁铁矿以及玻璃质等),同时,“月船一号”搭载的M3光谱数据也显示月球的高纬度地区广泛存在赤铁矿(Fe2O3),月球物质中这些氧化态铁的分布使得科学家重新审视月表的氧化环境(Joy et al., 2015;Li et al., 2022a;Li et al., 2020)。

磁铁矿是重要的Fe3+载体矿物,但在月球样品中较少被报道。在阿波罗时代,有学者根据电子自旋共振和穆斯堡尔谱的研究成果推断出,阿波罗月壤中可能广泛存在亚微米级的磁铁矿,但没有得到原位矿物学数据的支持(Forester,1973;Griscom et al., 1973)。Joy等(2015)通过细致的矿物学分析在Apollo月岩样品中确定了微米级磁铁矿晶体的存在,并认为它们与外源性的碳质球粒陨石或彗星等撞击体密切相关,而这只是月球样品中的个例,并不能支撑月壤中亚微米磁铁矿的广泛分布(Joy et al., 2015)。因此,磁铁矿在细粒月壤的分布与形成机制尚不清楚。

嫦娥五号任务从年轻的月海玄武岩单元(Em4/P58,~20亿年)带回了1.731 kg的月壤物质。尽管样品的分析表明,几乎所有的嫦娥五号月壤都是来自当地物质,但有少部分的月壤颗粒(5%)来自大型撞击坑的溅射物(Jia et al., 2021;Li et al., 2022b)。考虑到嫦娥五号玄武岩具有年轻的形成年龄,以及该地区月壤受到的后期改造过程较为有限,因此,嫦娥五号月壤或保留了月表撞击过程的初始反应信息。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针对嫦娥五号表取月壤粉末(CE5C0400YJFM00505和CE5C0200YJFM00302)中的硫化物颗粒开展了深入研究,首次发现了撞击诱导成因的亚微米级磁铁矿存在的可靠证据。研究团队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在嫦娥五号细粒月壤中发现了约2微米直径的球形铁硫化物颗粒。该颗粒具有独特的形貌特征,具体表现为纯金属铁的触须以几乎相等的间隔从整个球形铁硫化物颗粒表面突出。嫦娥五号球形铁硫化物颗粒内部普遍具有溶氧的特征,且含有大量的亚微米级磁铁矿和纯金属铁颗粒(图1)。铁硫化物内部的亚微米级磁铁矿晶体(~100 nm)进一步通过化学和结构的综合分析得到确认。透射电镜能谱面扫描和线扫描的结果显示,球形铁硫化物颗粒内含有富氧和富铁的铁氧化物相(图1、2)。此外,电子能量损失谱的结果指示,该铁氧化物颗粒的FeL2,3谱介于Fe2+和Fe3+标样之间,表明球形铁硫化物颗粒内部的铁氧化物同时含有Fe2+和Fe3+,比例约为1:2,这与磁铁矿的化学成分一致(图2c)。研究通过球差校正透射电镜获取到的高分辨原子像以及高分辨透射电镜图像,确认了该氧化物颗粒与磁铁矿的晶体结构一致(图2d-e)。嵌入在球形铁硫化物颗粒中的铁氧化物颗粒被确定为亚微米级的磁铁矿晶体。

研究显示,结合嫦娥五号月壤中球形铁硫化物颗粒内部的复杂矿物相关系,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到该溶氧铁硫化物内部的磁铁矿与金属铁的共存是FeO共析反应的结果(4FeO = Fe3O4 + Fe)。研究基于此类独特的铁硫化物颗粒的形貌特征以及化学特征,推测该颗粒可能经历了含氧硅酸盐气体与铁硫化物熔融液滴的气-液相反应过程。硅酸盐的气化、氧的溶解以及磁铁矿与金属铁颗粒相的平衡析出等典型特征,暗示了嫦娥五号月壤中溶氧铁硫化物颗粒是月表的大型撞击事件的产物。

自阿波罗时代以来,月表磁异常是月球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其成因仍在争论。基于前人研究,月表磁异常的产生取决于月球外部磁场的强度以及月表物质中铁磁性矿物的含量。除了月核发动机的存在(39亿年前),撞击过程已被证明是月壳中产生外部磁场的关键途径之一(Crawford and Schultz, 1988)。然而,关于月表铁磁性矿物的形成和分布尚不清楚,相对于地球物质而言,月球内生的火成岩物质通常表现为较弱的磁学特性,因此较难将已知的月球内生火成岩与月表磁异常联系起来。

Wieczorek等通过对月球南极艾肯盆地的撞击事件进行数值模拟发现,来自大型撞击的球粒陨石物质(铁镍金属)可以为月表提供高含量的铁磁性矿物,且这些铁磁性矿物的加入可以用来解释艾肯盆地边缘观察到的磁异常现象(图3)(Wieczorek et al., 2012)。此外,来自“月球勘探者”号的磁力计数据表明,月表磁异常的出现与月球撞击盆地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与撞击相关的物质可能是月表磁异常的最合理载体(Halekas et al., 2001)。大型撞击事件涉及的极端高温和高压条件必然伴随有强烈的物质转化,而除了撞击体直接加入的铁磁性物质(如铁镍金属)外,在大撞击过程中新形成的铁磁性矿物尚未被考虑过。科研人员对嫦娥五号月壤的研究结果表明,铁硫化物在月球撞击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过程,其通过共析反应形成的高铁磁性矿物(亚微米级磁铁矿和金属铁)可能是月表铁磁性矿物的重要贡献之一。考虑到铁硫化物是球粒陨石的重要组成矿物,这种反应可能发生在月表的大型撞击事件中,同时,由于磁铁矿和金属铁具有很高的磁化率,无论这些铁磁性矿物是直接由撞击体带入还是通过铁硫化物的反应间接形成,撞击过程都会降低月表磁异常对月壤厚度的要求。

嫦娥五号着陆区表现出相对较弱的磁场强度,估计最大磁场强度仅为1.18 nT。尽管如此,本研究对于剖析月表磁异常成因具有重要意义:自阿波罗时代以来,人们对于月球上的铁磁性矿物的认识以金属铁为主,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月表另一重要的铁磁性矿物-磁铁矿;(2)以往研究只建立了大型撞击溅射物与月表磁异常之间相关性,而未关注撞击过程中物质的转化,我们的研究有效的建立了铁磁性矿物的形成与撞击事件之间的关联。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航天局月球样品CE5C0400YJFM00505和CE5C0200YJFM00302的支持,并获得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项目和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的资助。

图1.嫦娥五号月壤中含磁铁矿的球形陨硫铁颗粒

图2.嫦娥五号球形铁硫化物颗粒中磁铁矿的成分及结构证据

图3.南极艾肯盆地边缘的磁异常分布特征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纳米零价铁(纳米零价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