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鼎商环保网!

扫码关注

养殖污水处理设备

地埋污水处理设备

鼎商环保网
微信扫码关注

静态应变仪(静态应变仪的使用和接桥方式)

作者:投稿用户     更新时间:2025-11-09     热度:259
内容摘要:静态应变仪(静态应变仪的使用和接桥方式)静态应变仪指在非破坏的情况下,对结构的荷载及材料的变形等非电量进行电测的仪器。基本结构由测量电桥、交流放大器、相敏检波器、平衡指示器、振荡器、电源以及转换箱等组成。这类仪器可用来测量矿山压力、材料变形以及工程结构件的应力和应变。用钻孔卸除应力法可以测量围岩的应力状态。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静态应变仪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静态应变仪的知识,包括静态应变仪的使用和接桥方式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主要内容一览

静态应变仪(静态应变仪的使用和接桥方式)

静态应变仪(静态应变仪的使用和接桥方式)

1基金申请书尚缺少的实验怎么写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第一篇: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第1页申请书正文:1.项目名称****机理研究3.本项目研究目标,及其与申请者研究工作长期目标的关系3.1 总体目标本项目旨在研究欠固结土中密集群桩的土拱效应及其对群桩负摩擦力的影响,通过解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方法研究欠固结饱和软土地基中的群桩土拱产生机制,研究土拱的几何和力学特征,分析土拱对群桩负摩擦力的影响,从而揭示群桩负摩阻力的内在机理,为滩海围垦软土地基中群桩的设计与使用提供理论指导。3.2 具体目标(1)掌握群桩的土拱产生机制和力学分析方法,为欠固结土中群桩的土拱效应存在及其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2)掌握群桩的土拱效应数值分析方法,实现欠固结软土地基中群桩土拱效应及其对群桩负摩擦力的影响的数值模拟。(3)掌握土拱存在的试验证据及群桩负摩阻力的分布,为欠固结软土地基中群桩土拱效应分析和负摩阻力计算提供试验验证资料。3.3 与申请者研究工作长期目标的关系本项目申请人长期从事桩土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工作的长期目标是研究和发展适于滩海工程的桩基及相应的计算理论,而本项目的研究重点—群桩土拱效应与负摩阻力机理研究是滩涂围垦区欠固结地基中桩土相互作用理论中基础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本项目组长期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4.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进度安排4.1 项目研究内容本项目主要研究欠固结软土地基中群桩土拱效应机理及其对群桩负摩阻力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欠固结土中群桩的土拱产生机制、群桩的土拱效应数值模拟及其对群桩负摩阻力遮拦效应的影响、欠固结土中群桩土拱效应与负摩阻力模型试验研究三部分,详述如下:(1)欠固结土中群桩的土拱产生机制及其形成条件研究。由于桩土间存在相对位移,当土层沉降大于桩的沉降时,表现出负摩阻力特征,土体调动自身抗剪强度抵抗这一不均第2页匀沉降,桩土界面构成摩擦拱脚,形成土拱。通过分析欠固结土中土拱的成拱机制,采用弹性理论结合极限平衡法建立土拱的力学模型,确定土拱的拱脚随欠固结土固结沉降发展而产生的位置变化关系,进而确定土拱的拱形和拱体参数,并分析群桩的桩间距、桩径、桩土摩擦角、粘聚力、中性点变化等对于土拱的影响。

(2)群桩的土拱效应数值模拟及其对群桩负摩阻力遮拦效应的影响。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3×3群桩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桩为弹性体,土体为饱和多孔介质,上下端面排水,本构关系服从摩尔库仑准则,考虑桩土的滑移作用,界面采用库仑摩擦模型,计算群桩的负摩阻力分布、应力场和位移场,分析土拱效应的产生条件及相关参数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并对群桩的负摩擦力遮拦效应进行相关分析,揭示土拱效应对群桩负摩擦力的影响,分析土层固结对负摩擦力的时间效应。(3)欠固结土中群桩土拱效应与负摩阻力模型试验研究。欠固结土中群桩模型试验采用3×3群桩试验,通过桩身应变、桩顶位移、土层位移、桩端压力、土层内部压力和孔压测试,总结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荷载传递特性,分析不同位置桩(角桩、边桩和中心桩)的负摩擦力及其时间效应,验证群桩的土拱效应和遮拦效应。4.2 研究方案 4.2.1 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解析、数值模拟、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开展饱和欠固结地基中群桩的土拱效应和负摩擦力研究。4.2.2 技术路线项目研究的基本技术路线如图1示意,其中包含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模型实验三部分,具体技术路线详述如下,其中实验技术在4.2.3节实验手段中详细说明。第3页理论分析 模型试验 数值计算 建立双桩的二维“土拱”力学模型 建立群桩模型试验系统 建立群桩土拱效应和负摩擦力三维有限元模型 弹性理论 极限平衡 群桩桩侧摩擦力分布、土中应力、位移、孔压测试 网格划分 计算参数 土拱的成拱机制分析 群桩中应力场、位移场、桩侧摩阻力分布 固结理论 拱脚确定 土拱的拱体构成与几何参数 群桩土拱效应试验证据 群桩土拱效应与遮拦效应 否 吻合 是 是 吻合 否 确立欠固结土中群桩土拱效应理论 图1 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示意图具体技术路线依次是:首先通过解析方法建立欠固结软土地基中群桩土拱效应的力学模型,阐明欠固结土中群桩土拱的存在机制,而后通过数值模拟法建立欠固结土中群桩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群桩的应力场、位移场和负摩擦力分布,揭示土拱效应机理及其对负摩擦力的影响,最后通过群桩模型试验,测试群桩在桩周固结沉降时土中应力、位移、孔压和桩身负摩阻力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群桩土拱效应的存在和负摩阻力分布规律。

4.2.3 实验手段本项目模型试验研究主要测试群桩的土拱效应存在的证据和负摩擦力分布,采用3×3群桩模型。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通过自制模型试验装置,开展欠固结土中群桩在土层固结条件下的负摩擦力试验,采用位移计和沉降标尺测试群桩的桩顶沉降、土层沉移,采用应变仪测试桩身应变,并转换第4页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采用薄膜压力测试系统测试桩端压力和土层内部土压力分布,采用微型动态孔压测试系统测试土中孔压变化,观测和分析群桩土拱效应和群桩的负摩阻力的遮拦效应。图2 模型实验研究的试验系统示意图(单位:mm)4.2.4 关键技术(1)欠固结软土地基中群桩的土拱效应简化模型的建立是群桩的土拱效应存在的力学机制,是本项目的关键技术之一,拟通过弹性理论分析和极限平衡理论解决。(2)欠固结土中群桩的三维有限元分析中,桩土接触面模型处理是数值计算的关键技术之一,拟通过abaqus软件中的库仑摩擦接触单元进行模拟,施加限定位移保证收敛。(3)欠固结土中群桩模型试验的土拱效应的实验依据是本项目的关键技术之一,拟通过桩周土中应力、位移和孔压测定来间接验证土拱的存在。4.3 进度安排本研究拟用2年时间完成,具体进度安排如下:2012.01-2012.04 查阅国内外研究资料,完成必要的调研工作,制订详细的项目研究实施计划,完成试验方案设计。第5页2012.05-2012.09 完成欠固结软土地基中群桩模型试验,掌握群桩的桩侧摩阻力变化规律,掌握群桩的土拱效应及其对桩周摩阻力的影响。2012.10-2012.12 完成群桩的土拱效应理论分析工作,掌握欠固结土中群桩的土拱力学机制。2013.01-2013.08 完成群桩的土拱效应和负摩阻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工作。2013.09-2013.12 完成群桩理论、数值和模型试验验证工作,成果发表,编写项目总结报告。5.项目创新之处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本项目通过建立欠固结土中群桩的土拱效应机制及负摩阻力机理研究,提出欠固结软土地基中群桩在土层固结沉降时存在土拱效应,并对土拱效应的产生机制从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三个方面进行验证,因此欠固结土中群桩土拱效应假说与证明是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6.工作基础与工作条件6.1、工作基础项目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成员长期从事桩土相互作用理论方面的研究,对桩土相互作用理论的发展前沿有着较深的研究和较高的把握度。项目申请人与主要成员主持和参加过多项省部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具备良好的前期基础工作。项目组主要成员由具有高级职称、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研究人员组成,具有较强的科研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岩土工程技术、桩土相互作用理论、模型试验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为本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技术保证。6.2、工作条件 6.2.1 已具备的条件项目承担单位在本学科建设上提供了相当的便利条件,拥有土工实验室、结构实验室等,其设备及试验人员的配备能够满足本项目研究工作的需要。实验室拥有先进的静动态电液伺服加载系统,可以为基桩试验提供加载反力装置和控制系统。具备薄膜压力测试系统、微孔压测试系统、静态电阻应变仪等其他各种岩土工程试验和检测设备,为本项目的试验研究提供了便利的硬件条件。若本项目获得省基金委的资助,项目承担单位还将为本项目提供配套资金,为项目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基础。第6页6.2.2 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本项目将建立模型试验槽,用于模拟群桩模型试验。本项目拟在得到资助后,自行设计加工一套群桩试验槽(实验装置示意见图2)。7.预期研究结果、利用研究结果计划和今后发展思路7.1 预期研究成果项目实施后将揭示欠固结土中群桩的土拱效应及负摩阻力机理研究,研究成果可以为欠固结软土地基中采用密集群桩施工提供理论指导。项目预期获得的知识产权成果如下:(1)学术论文:完成EI检索论文不少于3篇。暂定名为“欠固结软土地基中群桩的土拱效应及其机理分析”、“欠固结软土地基中群桩的土拱效应数值模拟”、“欠固结软土地基中群桩的土拱效应模型试验研究”。

(2)专利:申请发明专利1项,暂定名“一种欠固结软土中群桩负摩擦力的预测方法”。7.2 研究成果利用本项目的密集群桩对于消除欠固结土中桩侧负摩阻力具有明显的作用,研究成果可以为欠固结软土地基中采用密集群桩施工提供理论指导,项目研究期间将尝试与企业单位合作开展现场试验,积极推动密集群桩技术在滩涂围垦工程中的应用。7.3 今后发展思路本项目若能获得省自然基金的资助,申请人在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拟定研究内容的同时,将基于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积极争取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继续开展以下两方面研究:(1)欠固结软土地基中考虑承台作用的群桩土拱效应与负摩阻力研究。(2)欠固结软土地基中密集群桩的时效设计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第二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申请代码: 受理部门: 收件日期: 受理编号:检查保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 请 书(2008 版)资助类别: 您现在不能检查保护文档或打印文档,请根据以下三个步骤操作: 您现在不能检查保护文档或打印文档,请根据以下三个步骤操作: 亚类说明: 1)如果您是 Word2000 或以上版本用户,请把 Word 宏的安全性设为 如果您是 或以上版本用户,宏的安全性设为:“ 附注说明: 中” 方法: Word 菜单-工具 宏-安全性 安全级,设置为 中“ 方法 菜单 工具-宏 安全性-安全级 设置为”中 工具 安全性 安全级 设置为 项目名称:(如果您是 Word97 用户,继续执行以下步骤 用户,继续执行以下步骤)如果您是 申 请 者: 电话: 2)关闭本文档,重新打开本文档 关闭本文档,关闭本文档 依托单位: 3)点击 启用宏 按钮,即可开始填写本文档或打印了 点击“启用宏 按钮,点击 启用宏”按钮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电子邮件: 单位电话:申报日期:200 年月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2008 版基本信息申 请 者 信 息

学页依 托 单 位 信 息 合 作 单 位 信 息项 目 基 本 信 息申请 基 —00摘要第2页版本 1.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2008 版项目组主要成员 项目组主要成员(注: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姓 名[在此录入修改] [在此录入修改] [在此录入修改] [在此录入修改] [在此录入修改] [在此录入修改] [在此录入修改] [在此录入修改] [在此录入修改]项目组主要成员不包括项目申请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类项目不填写此栏。)性别 职 称 学 位 单位名称 电话 电子邮件 项目分工 每年工 作时间(月)出生年月总人数 0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说明: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人员数由申请者负责填报(含申请者),总人数自动生成。第3页版本 1.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2008 版经费申请表科目 一.研究经费 1.科研业务费(1)测试/计算/分析费(2)能源/动力费(3)会议费/差旅费(4)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5)其它 2.实验材料费(1)原材料/试剂/药品购置费(2)其它 3.仪器设备费(1)购置(2)试制 4.实验室改装费 5.协作费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1.项目组成员出国合作交流 2.境外专家来华合作交流 三.劳务费 四.管理费 合 计(金额单位:万元)申请经费0.0000 0.0000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0.00000.00000.00000.0000国家其他计划资助经费 与本项目相关的 其他经费来源 其他经费资助(含部门匹配)其他经费来源合计0.0000第4页版本 1.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2008 版查看报告正文撰写提纲报告正文第5页版本 1.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2008 版签字和盖章页(此页自动生成,打印后签字盖章)签字和盖章页(此页自动生成,打印后签字盖章)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一篇: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1页

申请书正文:

1.项目名称

****机理研究

3.本项目研究目标,及其与申请者研究工作长期目标的关系

3.1 总体目标

本项目旨在研究欠固结土中密集群桩的土拱效应及其对群桩负摩擦力的影响,通过解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方法研究欠固结饱和软土地基中的群桩土拱产生机制,研究土拱的几何和力学特征,分析土拱对群桩负摩擦力的影响,从而揭示群桩负摩阻力的内在机理,为滩海围垦软土地基中群桩的设计与使用提供理论指导。

第 1 页

3.2 具体目标

(1)掌握群桩的土拱产生机制和力学分析方法,为欠固结土中群桩的土拱效应存在及其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2)掌握群桩的土拱效应数值分析方法,实现欠固结软土地基中群桩土拱效应及其对群桩负摩擦力的影响的数值模拟。

(3)掌握土拱存在的试验证据及群桩负摩阻力的分布,为欠固结软土地基中群桩土拱效应分析和负摩阻力计算提供试验验证资料。

静态应变仪(静态应变仪的使用和接桥方式)

静态应变仪(静态应变仪的使用和接桥方式)

2低碳钢弹性模量测定和什么有关

拉伸时低碳钢弹性模量E的测定 一﹑试验目的

1. 验证虎克定律,测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E。

2. 学习引伸仪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加载方案的拟订原则。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万能材料实验机或机械式拉力机

2.引伸仪、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

1.从拉伸实验表明:金属材料的拉伸图在弹性阶段是一条直线,它表明施加于试件上的力P与试件的变形⊿l成线性关系,即低碳钢服从虎克定律,其关系式⊿l= (3-1)由此可得 E= (3-2)

只要通过实验得出力与变形之间或者应力、应变之间的线形关系,也就验证了虎克定律的正确性。

2.对原始横截面积为A0的低碳钢试件施加轴向力P,用引伸仪测出标距l0 范围内的伸长量⊿l ,即可由公式(3-2)计算出低碳钢的拉伸弹性模量E。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减小测量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实验一般采用逐级加载法(增量法)对试件施加载荷,亦及把出载荷P0到终载荷Pn的加载范围分成n个等级,每级为⊿P。在相等的⊿P作用下引伸仪测出的变形增量即为δ(⊿l),于是弹性模量E 就可由下式推算出来:E= (3-3)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施加载荷增量⊿P都相等,所以测出的标距内的各级伸长增量δ(⊿l)也相等,这就验证了虎克定律的正确性。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试件准备

试件采用符合国家标准(GB228—89)的圆形截面试件。

在试件上标距范围内,测量上、中、下三处直径,取其平均值计算试件横截面面积A0。

2.实验机准备

首先拟订加载方案。

(1)确定最终载荷,选择合适的测力度盘。由于在弹性范围内进行实验,所以最终应力值不超出比例极限。对于低碳钢,一般取屈服极限 的70﹪~80﹪为最终应力值,则最终载荷Pn=0.8 。

(2)选择初载荷。在测量时为减少误差,采用初载荷P0 。初加载荷P0按测量度盘的10﹪或稍大些选定。

(3)确定每级载荷增量⊿P、加载级数n 。加载级数至少分5级,并且要求每级加载引伸仪都应有较明显的变化,第一级载荷作为初载荷,每级载荷要取测力度盘读数的整数值。

根据最终载荷选择适当的度盘并挂上相应的摆锤。开动机器升起活动台,削去自重影响,调整测力指针对准零点。

3.试件安装

先将安装在实验机的上下夹头内,然后再将引伸仪妥善地安装在试件上,将引伸仪的顶尖螺丝加紧试件时松紧要适当。

4.检查及试机

试件及仪器安装好后经辅导教师检查后,开动实验机,进行预拉,载荷加至最终载荷Pn ,然后卸载至P0以下。检查实验机以及仪器是否正常,如正常,方可开机进行正式实验。

5.进行实验

加载至初载荷P0 ,记录下引伸仪的初读数(或者将引伸仪的指针调在零点)。然后缓慢地按增量⊿P逐级加载,即按P1=P0+⊿P,P2=P1+⊿P,……逐级加载。每增加一级载荷记录下相应的引伸仪读数,并随时读出前后两次读数差值。各次读数差值越接近,说明实验越精确。如若某一次读数差与其它各次读数差相比较大或较小时,表明实验不正常。应检查原因后方可再继续加载至最终。

以上实验应重复三次,同学轮流进行操作。

6.结束实验引伸仪很小心地取下来以免损坏顶尖。

五、实验结果处理

将所测的数据经整理以表格或图示的方法表达出来并加以计算和文字的说明。写出实验报告。

六、实验中注意事项

1.认真阅读实验机的操作规则、引伸仪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等内容。

2.在施加载荷时要特别注意控制不准超过最终载荷,以防试件的应力超过比例极限。

3.若实验需要重做时,可将载荷卸至P0以下然后按步骤进行。

4.在卸载时不能过快或过猛,以免造成仪器损坏。

低碳钢拉伸弹性模量E的测定实验报告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名 称型 号量 程精度(或最小刻度)

三、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1.试件原始尺寸

截面I截面II截面III横截面面

积平均值

A0 (mm2)

d01

(或a0)

(mm) d02

(或b0)

(mm) A01

(mm2) d01

(或a0)

(mm) d02

(或b0)

(mm)A02

(mm2) d01

(或a0)

(mm) d02

(或b0)

(mm) A03

(mm2)

2.引伸仪标距,放大倍数记录

标距l0=________________㎜

放大倍数k=________________

3.载荷和引伸仪读数记录

载 荷 P(N) 载荷增量ΔP(N) 引 伸 仪

读数A(格) 读数差 ΔA(格) 读数A(格) 读数差 ΔA(格) 读数A(格) 读数差 ΔA(格)

4.计算结果

载荷增量平均值⊿P=

引伸仪读数差平均值⊿A

伸长增量 拉伸弹性模量

5.实验结果讨论

根据实验的各级载荷和相应的引伸仪读数,作出试件拉伸时P—⊿l的曲线,来验证虎克定律的正确性。

四、思考题

1.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于测量弹性模量E是否有影响?

2.为何要采用增量法测量弹性模量E?用此法测定的弹性模量E与一次加载到终载荷所测得的弹性模量E是否相符合?

3.实验时为什没要加预加载荷P0?又为什没要严格控制最终载荷Pn的值?

[方法二]电测法测定拉(压)弹性模量E及泊松比μ

一、试验目的

1.在比例极限内测定钢材的弹性模量E及泊松比μ。

2.验证虎克定律。

3.初步了解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试验设备及仪器

1.万能材料试验机

2.静态电阻应变仪

3.游标卡尺

三、试验原理

电测法测量线应变ε时,一般采用矩形截面的板状拉伸试件。如图3-7(a)所示。

图3-7

电测法原理及电阻应变仪操作可参阅本书实验设备介绍中的电阻应变仪部分。测定钢材的弹性模量E及泊松比μ时采用在比例极限内的拉伸实验。试件轴向受拉时,纵向伸长,横向缩短。在弹性变形阶段内,测量两个数据:一是施加的拉力P ,由 P计算出正应力σ=P/A0(A0为试件横截面的原面积)。二是测量与P相应的纵向应变ε纵 及横向应变ε横 。从而计算出弹性模量E=σ/ε纵 和泊松比μ= ,如图3-7(b)所示。

实验采用分级加载法。如每次增加相同的拉力⊿P,则相应地由电阻应变仪测出的应变增量⊿ε也应基本相等,这样就验证了虎克定律的正确性。

在装夹试件中难免出现偏心现象。为了消除偏心的影响,在平板试件轴线两侧对称的靠近并平行于试件轴线处各贴一片电阻应变片。如图3-7(c)所示。

当加力稍有偏心时,试件除拉伸变形外,还将有弯曲变形。所以电阻应变片R1 、 R2的应变读数 、 就由两部分组成,即

为了削除由弯曲所引起的应变 ,采用 和 的平均应变 ,则

即消除了由弯曲所引起的应变 。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测量试件的横截面尺寸,并贴好电阻应变片。

2.实验机准备

确定最大载荷,选择所需度盘,并打开电阻应变仪电源预热。

按照事先拟定好的接桥线路,将工作电阻片R1、 R2 及 R3和温度补偿R补分别接到预调平衡箱上。

3.试件安装

将试件装夹在实验机上。

4.进行实验

实验采用分级等量加载,每次加载⊿P。用慢速逐渐将载荷加至初载荷⊿P,然后逐次进行预调平衡或读取初读数。以后每增加⊿P,就逐次在电阻应变仪上读出一组读数,直至最终载荷加完为止。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次加载为⊿P,相应的每次测得的应变增量每次加载⊿ε应基本相等。

5.结束实验

测完最后一组数据,缓慢均匀的卸去载荷,将实验机和电阻应变仪恢复原状。

五、实验结果处理

整理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六、注意事项

1.安装试件应尽可能地放正,避免夹偏。

2.接线时应注意旋紧接线柱的旋钮。

电测法测定拉(压)弹性模量E及泊松比μ实验报告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

1.试件数据

横截面宽度宽度b(mm)厚度t(mm)横截面积A0(mm2)

2.实验数据记录ε纵

载荷(N)纵向应变ε纵横向应变ε横

PΔPε1Δε1ε2Δε2ε3Δε3

应变增量平均值Δε平 Δε1平=Δε2平=Δε横平=

四、实验结果

根据记录表按算术平均值分别求出纵向应变增量平均值⊿ε纵平和横向应变增量平均值⊿ε横平,并由下式计算出弹性模量E及泊松比μ: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工程力学教学实验拉伸时低碳钢弹性模量E的测定

拉伸时低碳钢弹性模量E的测定

一﹑试验目的

1. 验证虎克定律,测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E。

2. 学习引伸仪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加载方案的拟订原则。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万能材料实验机或机械式拉力机

2.引伸仪、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

1.从拉伸实验表明:金属材料的拉伸图在弹性阶段是一条直线,它表明施加于试件上的力P与试件的变形⊿l成线性关系,即低碳钢服从虎克定律,其关系式⊿l= (3-1)

第 1 页

由此可得 E= (3-2)

只要通过实验得出力与变形之间或者应力、应变之间的线形关系,也就验证了虎克定律的正确性。

2.对原始横截面积为A0的低碳钢试件施加轴向力P,用引伸仪测出标距l0 范围内的伸长量⊿l ,即可由公式(3-2)计算出低碳钢的拉伸弹性模量E。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减小测量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实验一般采用逐级加载法(增量法)对试件施加载荷,亦及把出载荷P0到终载荷Pn的加载范围分成n个等级,每级为⊿P。在相等的⊿P作用下引伸仪测出的变形增量即为δ(⊿l),于是弹性模量E 就可由下式推算出来:

3在桁架静力实验中力传感器读数和力的关系应该如何确定

桁架静力试验中力的传感器读数和力的关系如何确定您好亲,实验指导教师:郝勇一、试验目的1、测定桁架杆件的内力和桁架的挠度,对桁架结构的工作性能作出分析并验证理论计算的准确性。2、掌握测定桁架杆件内力时测点的布置原则及计算杆件内力的方法。3、学习结构静力试验的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的分析整理。4、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几种常用仪器、仪表的性能,安装和使用方法。二、试验仪器设备1、静态应变仪:2、钢筋应变片及屏蔽导线:3、机械百分表:4、位移传感器:5、电动液压千斤顶:6、加载架及支座;7、荷载传感器。三、实验内容1、用非破坏性静力加载方法试验跨度为4米的钢桁架,测定桁架各杆件内力、桁架挠度,并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2、通过观察使用,认识下列各种仪器设备的外貌,了解它们的构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液压千斤顶油路系统,加载装置及布置方法。(2)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3)电测位移传感器和百分表的使用。四、试验步骤1、检查试件和试验装置,装上仪表,将应变片和应变仪按顺序接好。(l)试件安装要水平,荷载对中。(2)仪表安装用力适当、牢靠,百分表满足测量要求。(3)接线时,应变仪点号与应变计号对应起来,清楚测点在结构的确切位置。2、将应变仪进行予调平衡,并加40KN作预载试验,测取读数,检查试验装置,试件和仪表工作是否正常,然后卸载,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排除。3、仪器、仪表重新调零,记取初读数。4、正式加载,采用5级加载,每级20KN,每级停歇时间5分钟,停歇的中间时间读数。5、满载为100KN,满载后分两级卸载,并记下读数。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测试数据的整理将各级试验数据的量测结果整理列表。(1)计算位移测点在各级荷载下的位移值,列表表示。(2)整理各应变测点在荷载下的应变测量结果。(3)表述试验过程中的现象。2、计算分析(1)绘制在各级荷载下桁架的整体变形曲线,分析桁架整体工作状态。(2)画出主要测点的荷载-变形曲线和理论曲线,比较二者关系分析结构变形性能和刚度情况,分析分析差异原因。(3)根据所测应变计算各杆件的实测内力,并计算在试验荷载下的理论内力,将两者列表比较,分析理论计算的准确性和存在的问题。

(4)作图比较几个典型杆件的实测内力和理论内力变化情况,分析其结果。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简介实验指导教师:李岩松材料力学实验是《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实践环节,通过试验,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基本试验、常用测试仪器的使用及数据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是材料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共2学时,2-3人一组。一.实验目的:1测定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2验证梁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二.实验仪器实验用的仪器有两种:材料力学多场能试验台力

5-5是20mm,2-2、4-4是10mm,3-3就是0。三,实验时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共六个荷载等级,0.5KN,1.0KN,1.5KN,2.0KN,2.5KN,3.0KN.记录下每级荷载作用下梁的各层纤维应变值,然后计算出各层纤维应力增量的实验值。再由理论公式计算出梁的各层纤维应力增量的理论值,然后进行比较。—致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监控系统掌握每组学生的实验情况和实验数据。四.实验结果的处理1.根据实验记录,整理实验报告,计算出各纤维层的△e实,从而得到应力增量△0实。2.根据理论公式计算出弯矩增量AM=1/2APa作用下的应力增量Ao。3.将不同 o与△o绘在纸上,画出梁的横截面上的实验与理论的应力分布图,比较理论值和实验值,验证理论公式。k118.com预览与源文档一致,下载高清无水印

4材料力学弯扭组合变形实验原理是什么

一.实验目的

1.测定薄壁圆管外表上一点的主应力;

2.验证弯扭组合变形理论公式;

3.掌握电阻应变片花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和仪表

1.静态数字电阻应变仪;

2.弯扭组合试验台。

.实验计算简图如下所示:

在D点作用一外力,通过BD杆作用在C点,同时产生弯矩和扭矩;

第 2 页

2.应变测量常常采用电阻应变花,把几个敏感栅制作成特 殊夹角形式,组合在同一基片上。本实验采用直角应变花,在A,B,C,D四点〔这四点分别布置在圆管正前方、正上方、正前方,正下方〕上各贴一片,分别沿,,方向,如下图。测量并记录每一点三个方向的应变值、、。

第 3 页

正上方和正下方〔B、D点〕处于弯扭组合情况下,同时作用有弯曲正应力和扭转切应力,其中弯曲正应力上端受拉,下端受压,而前方和前方由于弯矩作用产生的切应力远远小于扭转产生

第 4 页

的切应力,所以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在前后位置只受扭转剪应力。

3.理论应变的计算公式及简单推导

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 〔1〕

扭转剪应力计算公式:; 〔2〕

根据〔1〕〔2〕式可计算出理论上作用在每点的应力值。

第 5 页

由应力状态理论分析可知,薄壁圆管外表上各点均处于平面应力状态。假设在被测位置x,y平面,沿x,y方向的线应变为,剪应变为 ,根据应变分析可知,该点任一方向的线应变计算公式为:

〔3〕

将分别用,,代替,可得到x,y方向的应变方程组:

第 6 页

〔4〕

由此,可得到解出每点、、值的公式:

〔5〕

另外,根据2中的分析,利用材料力学相关公式,可得,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第 7 页

〔6〕

这样,将〔1〕〔2〕〔6〕式代入到〔5〕式中,即可求解每点、、的理论值。

4.将计算得到的理论值直接与测试仪上显示的数据进展比照,分析误差。

四.实验步骤

第 8 页

1.测量试件尺寸、加力臂的长度和测点距力臂的距离,记录试件的相关物理性质;

2.按测试要求,将所测各点的应变片接入电阻应变仪,并调整好所用仪器设备;

3.试验加载,根据薄壁圆管尺寸及许用力,采用初始值为100N,逐级加载100N,最大值500N的加载方案进展实验;

4.依次记录各点相应的应变值;

第 9 页

5.完成试验后,卸除荷载,关闭电源,将所用仪器恢复到初始状态;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

测点

角度

荷载/N

理论值/1e-6

实验值/1e-6

误差/1e-6

上顶点B点

100

-37.9

-43

5.1

200

-75.8

-87

11.2

300

-113.6

-131

17.4

400

-151.5

-174

22.5

500

-189.4

-217

27.6

100

114.2

122

7.8

200

228.3

245

16.7

300

342.5

369

26.5

400

456.6

493

36.4

500

570.8

619

48.2

100

116.7

130

13.3

200

233.3

260

26.7

300

350.1

391

40.9

400

466.6

522

55.4

500

583.3

654

70.7

前顶点A点

100

-77.3

-92

14.7

200

-154.5

-184

29.5

300

-231.8

-277

45.2

400

-309.1

-368

58.9

500

-386.3

-460

73.7

100

0

0

0

200

0

1

1

300

0

-2

2

400

0

-1

1

500

0

-1

1

100

77.3

91

13.7

200

154.5

183

28.5

300

231.8

274

42.2

400

309.1

366

56.9

500

386.3

459

72.7

第 10 页

百度文库

搜索

材料力学弯扭组合变形实验原理是什么

继续阅读本文档

版权说明:应版权方要求与设置,本文档不支持阅读全文,请购买后查看全文

相关文档

弯扭组合变形实验报告

精品文档 薄壁圆管弯扭组合变形应变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用电测法测定平面应力状态下主应力的大小及方向; 2.测定薄壁圆管在弯扭组合变形作用下,分别由弯矩、剪力和扭矩所引起的 应力。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

1351阅读免费获取全文

弯扭组合变形实验(主应力)

弯扭组合变形实验 一、实验目的 ——主应力的测定 1.测量薄壁圆管在弯曲和扭转组合变形下,其表面一点的主应力大小及方位。 2.掌握用电阻应变花测量某一点主应力大小及方位的方法。 3.将测点主应力值与该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静态应变仪(静态应变仪的使用和接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