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玉米赤霉烯酮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玉米赤霉烯酮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主要内容一览

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
1猫粮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
不超过500μg每千克。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要求,配合饲料、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不超过500μg每千克。玉米赤霉烯酮,又名F-2毒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HO?,是一种霉菌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
2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为
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为黄曲霉毒素、赭曲霉素、杂色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类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
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具有非常强的毒性和致癌性,一般烹调和加工很难将其清除。
主要容易受污染的食品有: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棉籽、大米、小麦、大麦、豆类及制品。其中花生及其加工产品、玉米污染严重,其次是大米、大麦,豆类很少受污染。
AFT按急性毒性分级属于极毒类,对人主要是造成急性中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脑病。黄曲霉毒素的慢性中毒主要发生在高温高湿地区和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表现类似雷耶氏症世界卫生组织将黄曲霉毒素定为人类的可能致癌物,但由于黄曲霉毒素可以引起几乎所有实验动物的癌症,包括灵长类动物,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为Ⅰ类可能致癌物。
2.赭曲霉素赭曲霉素是由曲霉菌属、青霉菌属的某些种所产生的二级代谢产物,其中赭曲霉毒素A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最为广泛,毒性最强,对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影响最大。赭曲霉素很耐热,焙烤只能将其毒性减少约20%,蒸煮对其毒性也不具有破坏作用。
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广,导致可污染多种的农作物和食品。包括谷类、豆类及其制品、干果、咖啡、葡萄及葡萄酒、香科、油料作物、啤酒、茶叶等均可能受污染。动物饲料污染也相当严重,动物进食被污染后的饲料可导致毒素在体内蓄积,因此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尤其是猪肾脏、肝脏、肌肉、血液、以及奶和奶制品中常被检出。
赭曲霉素的急性毒性比较强,对雏鸭经口LD50仅为0.5mg/kg体重,属于极毒类的物质。赭曲霉素中毒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肝、肾的坏死性病变。此外也发现赭曲霉素具有致畸性,但尚未发现其具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
3.杂色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是由杂色曲霉构巢曲霉等真菌所产生的一类结构相似的化合物。杂色曲霉毒素主要是污染玉米,花生,大米、小麦等谷物,但其污染范围和程度均不如黄曲霉毒素。
杂色曲霉毒素的急性毒性相对不强,对小鼠经口LD50为800mg/kg体重以上,其慢性毒性主要是表现为肝和肾的中毒。杂色曲霉毒素具有相对较强的致癌性,以0.15~2.25mg/只的剂量来饲喂大鼠42周,其中有78%的大鼠会发生原发性肝癌,且有非常明显的量效关系。
5.单端孢霉烯族类化合物单端孢霉烯族类化合物是一类由镰刀菌所产生的毒性物质的统称,单端孢霉烯族类化合物比较耐热,需超过200℃的高温才能被破坏,对酸碱也较的稳定,因此经过通常的烹调和加工难以将其活性破坏。
主要容易污染玉米、小麦、黑麦等谷物,以玉米污染最为常见。
单端孢霉烯族类化合物急性毒性比较强,主要以局部刺激症状、炎症甚至坏死为主,慢性毒性可能引起白细胞的减少,抑制蛋白质和DNA的合成,某些单端孢霉烯族类化合物如T2毒素还具有一定的致癌性。
5.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是由玉米赤霉菌、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真菌所产生具有雌激素毒性的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耐热性较强,110℃下处理1h才能被完全破坏。
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燕麦等谷物,尤其玉米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也可通过饲料污染畜禽类产品。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有生殖毒性、肾脏、免疫毒性、肝脏毒性,诱发肿瘤形成。由于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冷、头痛、神智抑郁和共济失调等。
3玉米粉赤霉烯酮超标怎么处罚
罚款。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当事人经营上述批次的玉米粉经检验玉米赤霉烯酮项目不合格并罚款,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项“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规定,构成了经营生物毒素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的违法行为。
4玉米赤霉烯酮紫外见光分解吗
不分解。通过浏览玉米赤霉烯酮的计算化学数据可知,玉米赤霉烯酮化学性质稳定,不会与紫外线发生分解反应,所以不会分解。玉米赤霉烯酮,又名F2毒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一种霉菌毒素,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
5赤霉烯酮超标会导致绵羊黄膘吗
不会。赤霉烯酮是饲料及谷物中常见的霉菌毒素之一,对动物有多种危害,但对肉质影响鲜有报道,因此是不会的。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为F-2毒素,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易受到真菌污染的玉米、小麦、高粱、大米等谷物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