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成像系统
本文回顾了光学领域在2021年的重大进展,化学发光成像系统,盘点了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微纳光学、强激光与超快光、超分辨与成像技术、量子计算与光通信这5个领域的重要进展,探讨了其在未来可能会对人类生存及生活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

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品牌)
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是利用激光作为驱动源,将核燃料压缩到高温高密度,并在燃料飞散之前进行点火和热核燃烧,从而获取聚变能的方法。
ICF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建成聚变电站、探索受控热核新能源、研究核武器物理并模拟核爆炸效应,以及极端条件下的物性研究有重要意义。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是世界上最大的激光聚变实验装置,但十余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点火。
2021年8月,在NIF上开展的新一轮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的聚变增益达到了输入激光能量的2/3,离真正意义上实现聚变增益大于1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品牌
中国激光杂志社23日发布了“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经过评审委员会多轮遴选,冰光纤、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等10项前沿进展入选“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六维光信息复用、能降温的光学超材料织物等10项进展入选“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此外,魔角激光器、光电智能计算、高效白色发光二极管等19项成果分别荣获“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基础研究类)与“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应用研究类)。
基础研究类(10项)
1.弹性冰单晶微纳光纤
在人们的常识中,冰是一种透明易碎的脆性物质,没有弹性、无法弯折,难以像玻璃一样被制成光纤用来传输和调控光。浙江大学光电学院童利民教授、郭欣副教授团队与合作者们发现生长成单晶微纳光纤的冰,在性能上与玻璃光纤相似,既能够灵活弯曲,又可以低损耗传输光,还可以通过显微拉曼光谱研究冰的相变特性,有望在低温光学导波、光学传感及冰物理研究等方面获得应用。
勤翔化学发光成像系统
(记者崔雪芹)单分子实验是从本质出发解决许多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学发光成像系统,也是化学测量学面临的一个挑战。浙江大学化学系研究员冯建东团队发明了一种可以直接对溶液中单分子化学反应进行成像的显微镜技术,并实现了超高时空分辨成像。该技术在化学成像和生物成像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帮助研究人员看到更清晰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图像。8月12日,该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刊登于《自然》。
电致化学发光是利用电极表面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实现发光的形式。目前,电致化学发光存在两大难题,化学发光成像系统,一是微弱乃至单分子水平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测量和成像,这对单分子检测非常重要。二是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超高时空分辨成像,即超分辨电致化学发光成像,化学发光成像系统,这对化学和生物成像具有重要意义。


